NEWS CENTER
浙江在線杭州3月2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秋杰 通訊員 熊夷 曾志輝)在許多人眼中,工地往往是臟亂差、噪音粉塵污染嚴重的地方,工人們在工地上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往往也是比較艱苦的。今天,記者也走進了中建三局承建的杭州地標建筑——浙江智慧之門項目工地,深度體驗了其智慧工地創新管理模式下的工地風采。
“千里眼”“順風耳”
優化工人管理 保障施工安全
施工建設,“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
近些年來,隨著施工安全意識的加強,許多工地都強調對工人的相關教育和演練。而在浙江智慧之門項目工地的VR安全教育體驗館中,電焊機作業、火災逃生、重物搬運、塔機傾倒、違規進入吊籃墜落……這些施工中常見的事故場景均通過VR游戲互動的方式展現給工人。
記者體驗工地VR安全教育
記者也體驗了一把VR安全教育,當由于自身的疏忽大意和違規操作造成嚴重后果的場景,通過VR眼睛真實地出現在自己面前的時候,確實能給人帶來在現實工作模擬中體會不到的警示作用和危機意識。
實名制通道的“人臉識別”功能演示
經過了專業的安全知識培訓,記者來到了浙江智慧之門的施工區。要想進入智慧之門不容易,每一個進入施工區的人員必須經過實名制通道的“人臉識別”。項目經理劉偉告訴記者:“通過這個人員實名制系統,就能規范工人管理,牢牢掌握住在場工人的身份、教育、出勤數量等信息,便于工地動態管理,更為解決農民工工資發放做好保障。”
“此外,工地還利用最新的AI安全識別技術,通過攝像頭在工地上‘巡邏’,能夠對安全帽、火焰進行識別。”記者身邊的工作人員說著就摘掉了自己的安全帽,果然在現場的監管大屏上實時更新了“工人未戴安全帽進入工地”的信息,點開信息就可以看到攝像頭拍下的清晰照片,一一對應到人。
材料進場智能稱重功能
實名制閘機的右邊是物聯網數控中心,設備監控、實名制監控、水電監控等10余個監測子系統的后臺集中在這里,工地管理人員坐在電腦前便可掌握工地現場實時狀況,可謂工地“千里眼”。
工地不僅有“千里眼”,還有“順風耳”。項目的消防煙感報警系統能自動識別室內煙霧濃度,一旦超標,對應的指示燈就會亮起;現場揚塵噪音監控設備則實時監控、分析氣象參數、揚塵參數、噪音值等環境數據。比如揚塵超過閥值就能“喚醒”噴淋設備,給工地降塵;智能水電監測子系統能準確定位漏水、漏電位置,水電管控和能源節約形成串聯管理。
工地“超級大腦”激活全身
激勵引導 工人爭做行為安全之星
工地要有集中管理的“指揮部”才是完整的智慧工地,它相當于人的大腦功能。浙江智慧之門項目“量身定制”了一套能“思考”的云平臺系統:工地大腦。項目技術總工向軍介紹說:“工地大腦將人員、設備、物料、安全、質量、進度、環境、人文共8項要素集于一體,形成了智慧工地的‘戰斗指揮部’。”
工地“超級大腦”
工地大腦以流水作業形式呈現,數據層接收各子系統的實時數據后進行云存儲、分析,然后反饋到應用層。管理人員既可以用電腦登入系統,也可以在手機APP上查閱數據,實現移動終端和電腦終端的數據聯動共享。據悉,工地大腦內囊括了22項子應用,通過工地大腦的整合,各應用之間還能實現自主關聯,默契配合。比如實名制系統和行為安全之星應用、揚塵噪音監控系統和噴淋系統等。
向軍向記者展示了工地大腦的行為安全之星系統,他打開手機,拍下工友的安全行為上傳到工地大腦中,他說:“工地大腦經分析后會利用廣播系統和液晶電視屏滾動播報工人的行為表現,每天自動把行為安全之星積分排名前三的工友‘請上’電子領獎臺,引導工友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自覺轉變”。
那么,智慧工地如何讓工友主動參與到學習和現場管理中來?面對記者的疑問,工作人員帶著記者來到了工地中的茶水亭。“恭喜您答題闖關成功,WiFi已連接。”在茶水亭休息的工友小王連續答對了安全常識題,成功連接WiFi。工作人員表示這樣答題上網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安全質量教育效率,相當于一周開了15次200人規模的安全教育大會。